“可植入式隐形眼镜”简称ICL(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),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研发的一种手术方法,比1990年出现的LASIK(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)还要更早应用于临床治疗。1997年,我院眼科中心主任清水教授将ICL技术引入日本,2002年投入临床试验,最终在2010年获得了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认可,并投入临床治疗。起初,ICL手术会引起约1%-2%的患者出现房水循环(眼内水流)不畅,导致并发白内障。因此,清水教授为了避免这种并发症状,潜心研究和设计了在镜片中心部分极其微小的孔型(被称为“Hole ICL方案”)镜片「ICL KS-AquaPORT®」,并于2007年成功实施了世界第一例移植手术。由于该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房水循环和降低白内障的风险,现在已经普及全球70多个国家,并成为了一种国际上通用的治疗方案。
Hole ICL的优点是,如果出现术后并发症或患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等情况下,可以取出镜片恢复原来的状态;还能矫正高度或超高度近视的患者。LASIK激光技术在对应高度近视患者时,需要大量切削角膜且手术难度高;导致手术前后误差较大,还可能引起近视的复发或者干眼症。另外,一旦切削角膜将不能恢复原状。而ICL是一种将隐形眼镜植入眼内的手术方法,所以不论度数的高低如何,手术的难度是不存在差异的。即便今后出现白内障等并发症,也可以实施传统的白内障手术。
现在的屈光矫正手术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
※ICL认定眼科医生,首先需要参加ICL研修讲座,在已经获得ICL师资认证(ICL Instructor)医师的陪同下进行手术,并得到认可之后取得ICL认定资质。
2007年至2015年期间,基于山王医院和北里大学附属医院植入Hole ICL(ICL KS-AquaPORT®)后进行跟踪观察的128名患者中292只眼所得到的数据
性别比 (女性占比) |
58.6%(171/292) |
---|---|
平均年龄 | 34.7岁(20~54岁) |
屈光度 | -8.00(+0.50~-23.75D) |
---|---|
散光度 | -1.23(0~-7.00D) |
术后初期(术后1周内)
眼压升高 | 0% |
---|---|
感染症状 | 0% |
术后中长期(术后1周至7年)
感染症状 | 0% |
---|---|
并发白内障 | 0% |
二次矫正手术 ICL镜片度数交换 散光矫正手术 |
1.4%(4/292) 0.7%(2/292) 0.7%(2/292) |
从2007年至2015年之间,我们进行的Hole ICL手术中,普通成人(不包括创伤性眼疾及50岁以上患者)没有发现感染,也没有出现眼压升高或白内障的患者。
进行过二次手术的患者仅有2位(4只眼),其中1位(2只眼)进行了改变ICL镜片度数的手术。这位患者本来是老花眼,起初想通过留下一些近视来缓解老花眼,但后来因为想看得更远一些,所以选择了二次手术。因此,采用ICL方案可以更换不同度数的镜片。